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上海港灣基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超軟土地基排水體防淤堵高效處理技術”項目,榮獲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在建筑行業,徐士龍被譽為“從泥土中創造奇跡的人”。
軟土硬化是世界性難題。港灣集團董事長徐士龍自主研發的一系列軟地基加固新技術,把松軟的灘涂變成了能搞建設的地基,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把“嫩豆腐”變成“豆腐干”。與傳統技術相比,這項新技術,具有質量高、成本低、污染少等優勢。近年來,港灣集團憑借技術優勢,完成了海內外數百個重大項目,共計節省千億元造價,減少千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得到了海內外的高度認可。
從扔掉鐵飯碗下海創業,到近600個日夜的研發,再到推動發明成果產業化,回首近20年的“點土成金”奮斗歷程,徐士龍百感交集。
扔掉鐵飯碗來到浦東創業
徐士龍在江蘇江陰碼頭邊長大,所學專業也是港工和碼頭建設。1997年,徐士龍被任命為江陰市港口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當時,江陰的開發建設如火如荼,大項目一個接一個,很多都是在灘涂沼澤上搞建設。對于傳統地基加固技術的落后,徐士龍早有切身體會。
1999年,上海浦東正值經濟建設高峰時期。在類似沼澤地的灘涂“軟土”上,別說建造高樓大廈,就是建造港口堆場也是很難操作。按照傳統做法,只能往軟土地基中灌注水泥,使其硬化。
“在浦東開發建設的浪潮中,軟土硬化的改良,無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徐士龍說。那年,他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下定決心,扔掉了國企高管的鐵飯碗,來到上海創業,從事軟地基加固處理新技術的研發。
科研創業,談何容易。無經費,無場地,無設備,人員只有他與合作伙伴兩個人。新技術的研發似乎是個無底洞,一年下來,研發沒有取得滿意的效果,還欠了一筆債務。
合作伙伴難以承受,選擇退出。徐士龍咬緊牙關堅持下來。在海灘邊,徐士龍搭起帳篷蝸居,以工棚為研究室,以工地為試驗場。他翻遍了國內外的資料,還走訪了同濟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專家教授。經過600多個日夜的艱苦努力,先后投入近千萬元,他終于研發成功了快速“高真空擊密法”的軟地基加固處理新技術,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我這個發明,是不用添加任何材料,用真空制造壓力差,把軟土分子間不易流動的水擠出來,使軟土硬化,可以做建筑地基。”徐士龍打了個比方,他研發的這項新技術,就是通過施加“正壓”,結合真空“負壓”形成超過一個大氣壓的壓力差,使不易排出的水得以排出,使“嫩豆腐”變成“老豆腐”,再讓“老豆腐”變成“豆腐干”。
始于外高橋港區的逆襲之路
研發難,推動新技術走向市場更難。“高真空擊密法”問世后,徐士龍帶領他的團隊,開始向工程設計院推介他的成果。
2003年,外高橋港區軟地基加固處理項目成了他的“翻身仗”。
由于工期緊迫,焦急萬分的項目負責人面對徐士龍“工期縮短一半、造價節省三分之一、質量可控和施工環保的承諾”,答應讓其一試。這一試一炮打響,徐士龍的承諾變為現實。后來,外高橋港區的二期、三期的軟地基處理,也全部交給徐士龍團隊來做。
隨著“高真空擊密法”開始走入上海市場,徐士龍所掌握的技術,開始在業界小有名氣。
2003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二號跑道改擴建工程實施。這是一項“向大海要機場”的方案,地基的加固處理事關重大。當時,各路專家云集,7種技術方案同臺競技。通過對比試驗,在6個主要技術指標中,徐士龍的公司有5項達到第一,以優異成績勝出。之前,浦東機場一號跑道采用傳統技術,工期歷時18個月,二號跑道工程論證時間為10個月,徐士龍他們僅用6個月時間就圓滿完成了工程,不僅解決了軟土地基沉降的問題,還節省了174萬立方米的石料,節約了近億元建設資金。由此,徐士龍的“高真空擊密法”在浦東機場三號跑道、四號跑道及商用大飛機項目中,繼續得到采用。
此后,徐士龍帶領公司,相繼承接完成臨港新城、洋山深水港等上海本地軟土硬化項目,又參與到寧波港、渤海港、環太湖、曹妃甸工業園等軟地基加固項目。從渤海灣到北部灣,從長三角到珠三角,從港口到鐵路、機場、電廠、市政、石化……
2008年,徐士龍將“高真空擊密法”進行了專利注冊。該年的《中國發明與專利》的期刊上寫道:這是一項被專家評審為“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專利技術;這是一項應用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米,僅上海地區就節約資金超過20億的專利技術;這是一項開創巖土界技術輸出海外、成功收取專利費先河的專利技術;這是一項打破了“飽和軟土不宜強夯”等軟地基施工規范的專利技術。徐士龍的這項發明,憑借比常規方法節省造價30%、節省工期50%、無須水泥等添加劑,相繼獲得省級一二等發明獎、國家發明創業獎。
2012年,徐士龍的“高真空擊密法”獲3項國際殊榮: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頒發的發明最高獎項“最佳發明金獎”、世界發明協會頒發的綠色發明最高榮譽“綠色發明榮譽金獎”;世界發明者聯合會頒發的“鮑格胥支持發明獎”。
帶動建筑行業實現技術輸出
以往,我國建筑行業“走出去”,一般以勞務輸出為主,很少有技術輸出。改變這一局面,提升中國建筑企業在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地位,成了徐士龍的奮斗目標之一。
在中國市場上取得成功后,徐士龍又開始帶領企業走向海外。在見識到這些新技術“質量高、造價低、工期短、污染少”的優勢之后,不少國家紛紛表示愿意和港灣集團建立合作關系。
自2008年以來,徐士龍率領港灣集團陸續參與了新加坡樟宜機場、迪拜世界島等軟土硬化、圍海造地項目,業務涉及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阿聯酋等20多個國家近千項目,軟地基固化的一系列新技術,已在15個國家被正式使用。
拉古納湖是菲律賓馬尼拉的“母親湖”,提供馬尼拉80%的食用魚、幾乎百分百的飲用水。由于常年沒有清污,湖底淤泥成災,湖面長滿水藻。港灣集團利用軟土硬化技術,將湖中挖出的淤泥硬化,在新造土地上建造一座50平方公里的新城。同時,通過清污,拉古納湖將魚更鮮、水更清,生態環境質量將明顯改善。徐士龍表示,這是港灣集團近年來在海外的重點項目之一,目前正在加速推進。
“今年中央召開的第三次‘一帶一路’工作推進會,更加強調技術輸出的重要性,上海港灣近年來‘技術輸出’大多在‘一帶一路’沿線上。”徐士龍表示,目前,海外市場占港灣集團業務比例已超過80%,下一步,他們將繼續立足上海,加強研發,與更多國家建立合作關系,進一步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中國技術。
上海民企可以考慮抱團出海
企業海外發展之路并不平坦,徐士龍對此深有體會:“企業在國外要生存發展,除了要努力接受并適應當地的法律法規、傳統文化外,還要跨越許多障礙。”
很多企業走出國門,會碰到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難題。早在2008年,他就花費巨資,為他的原創專利技術申請PCT國際專利,以提前做好應對。
2009年,他在越南接到首個海外訂單的同時,也收到了律師函,一家國外軟土地基處理的企業起訴他“侵犯專利”。當時,徐士龍他們已在越南當地注冊了專利。面對這場糾紛,徐士龍他們決心對抗到底,高價聘請律師,進行反訴。這場專利糾紛最終以徐士龍他們勝訴告終。自此,徐士龍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之路平坦了許多。如今,港灣集團的“高真空擊密”“真空預壓”“振沖密實”等系列技術體系,已形成近50項專利,并成功在美國、澳大利亞、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進行了專利注冊。
企業在海外發展過程中,還要注重為當地創造價值,要為當地帶來實實在在的產出和回報。“我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項目建設,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幫助當地解決就業問題,真正贏得了當地人的信任和支持。因為他們親眼看到,中國企業確實是來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的。”徐士龍以馬尼拉新城項目為例:港灣集團用技術造好土地后,那里將新建民生保障房、CBD、生態公園,中國、菲律賓的企業可在新城的建設、建材、商業、工業園區等領域加強合作,這樣既能實現經濟層面的共贏,還能大大改善當地民生。
徐士龍還提出,未來“一帶一路”市場前景廣闊。上海的民營企業可以考慮抱團出海、協同作戰,進軍“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上海擁有建設、技術、服務人才、貿易等方面的優勢,可以組合這方面優勢企業,建總承包企業,帶動企業產品出口,擴大海外市場。”他認為,政協可以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在這方面多開展討論、多提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