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筑學家沙里寧說:“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
一座城市的抱負,總是與國家和時代相勾連;而有些人,亦會把自己的抱負融入城市乃至國家的歷史中。徐毅松就是這樣一個人。
從20世紀80年代從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畢業算起,徐毅松再也沒有離開過城市規劃這個領域。他見證并參與了“魔都”的成長。如果真把上海比作一本不斷書寫著瑰麗篇章的書,徐毅松,當之無愧是一位重要的“書寫者”。
以創新意識,把握城市發展時代脈搏
上海市楊浦區五角場地區,大學云集;復旦、同濟、上海財大等名校,都坐落于此。綠樹掩映的校園之間,有一條不長的小路,名叫大學路。道路兩側寬闊的人行道旁,書店、咖啡店、各種文創店錯落有致,風格迥異;街區內還有小廣場,經常有各類時尚活動在這里舉辦。它的豐富、有趣,讓年輕人趨之若鶩,甚至被冠以“青春之路”的美稱。
這條路,是規劃專家徐毅松參與過的眾多創新項目之一。
1986年,國務院批復《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這是上海歷史上第一個經國家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方案。剛到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任職兩年的徐毅松,迎頭趕上了這樣的歷練。十幾年后的2001年,新版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和浦東新區總體規劃開始,38歲的徐毅松已經成為部門領導,負責關鍵的總圖任務,更在江灣—五角場城市副中心規劃、真如城市副中心規劃等城市重點地區規劃中,擔任技術領銜角色。
這次的新一輪規劃就像一個舞臺,讓徐毅松的創造力充分顯現:新版總規實施之初,他牽頭編制中心城分區規劃和單元規劃,在全國首創了一個全新的規劃層次。2005年,已調任市規劃局總工程師的徐毅松領銜“總規實施評估”,也是全國首例;這項評估完成后不久,確定了“總規實施評估”法定地位的《城鄉規劃法》正式頒布。
而在包括大學路在內的一些具體項目規劃中,徐毅松和同事們在技術方法、標準規范等方面有一些新的探索。
“在規劃思路上,當時大學路等新的項目有一個重要變革:在市域范圍對城市發展布局進行優化,對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進行系統安排。”在徐毅松看來,這種新的規劃思路,映射著城市規劃理念的根本性變革:“改革開放初期,城市規劃通過增量擴張、外延發展的思維方式來推動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如今,廣大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更加期盼,城市規劃要緊密圍繞和滿足人的需求。”
靠著對城市規劃與時俱進的深刻理解和靈敏嗅覺,徐毅松總能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楊浦濱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我們的工作,應該將‘人民城市’理念落實到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在此一年前就任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的徐毅松,將其概括為三點:提供人民期盼的規劃供給,將最優質的自然資源留給人民,探索人民參與空間治理的工作機制。
正是有了這些理念的支撐,在他主持下,“十五分鐘生活圈”“五個新城”建設、保護傳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脈,以及社區規劃師、鄉村規劃師制度等膾炙人口而又貼近百姓的規劃方略不斷出臺。“建筑可以閱讀,街道可以漫步,城市始終充滿溫度——我們一直在為此而努力。”徐毅松說。
以大局觀念,服務城市重大戰略實施
蜿蜒曲折的蘇州河,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然而20世紀以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這條河的兩岸被各種建筑分割得支離破碎;河岸更高聳著水泥防汛墻,擋住了人們想親近“母親河”的愿望。這個愿望,在2020年終于得到實現:上海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基本貫通開放;改造后的蘇州河濱水區,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這是作為上海市規劃部門負責人的徐毅松,在任內推動完成的又一件“民心工程”。
2009年,已在技術崗位堅守20多年的徐毅松,正式走上行政管理崗位,擔任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后改制為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崗位變化帶來的職業差異:在技術崗位,面對的是圖紙,協調工作相對較少,課題技術攻關相對較多;而在管理崗位,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相關方,既要運用技術思維支撐決策的合理性、科學性,又要發揮統籌協調、兼顧各方的管理職能,橫向推動部門協同、縱向深化市區一體……
“各方協調、系統整合”——在徐毅松看來,這樣的規劃工作,更像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涉及沿岸許多居民區、高校、工廠的蘇州河貫通規劃,正是這門“綜合藝術”的一個淋漓盡致的體現。
正是因為涉及整體,作為規劃部門主管官員的徐毅松,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規劃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他總是告誡同事們,要用全局的視野、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以前瞻性規劃服務國家和本市重大戰略。“規劃建設管理決策,往往和城市整體發展戰略緊密聯系在一起,要能夠更加深刻理解城市發展建設規律,保障國家和本市重大戰略實施,服務城市發展大局。”
這種認識,也深刻烙印在他的另一個身份中:他是一名有著政府干部身份的市政協常委。都說這種身份“尷尬”,因為往往參政建言會“參到自己頭上”;徐毅松卻憑借自己的大局觀,實現了政府管理工作與政協履職的雙促進——
2021年,市政協與市規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聯合組成“上海城市發展中的土地開發利用問題”課題組,徐毅松也是其中一員。在實地走訪多個園區的企業、項目后,課題組總結提出了“六個一塊”“六個創新”的專業建議;回過頭來,徐毅松在本職工作中又充分吸納這些建議,直接推動了《關于上海市推進產業用地高質量利用的實施細則(2020版)》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并推動了線下現場推進會、線上“智慧產業空間系統”兩個平臺建設,市、區、園區、企業聯動得以加強,保障了政策的落地執行。
不久前當選民革上海市委會副主委時,徐毅松發表感言,談到民革市委會老主委趙祖康。這位市政規劃領域的前輩,主持制定的《大上海都市計劃》有著超越時代的光芒,為上海的城市發展和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
“趙祖康同志這樣的規劃建設前輩,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決定了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核心目標與選擇。”徐毅松認為,我們需要向他們學習的不僅是專業理論、方法、技術上的高深學識,更需要傳承他們的高尚情懷和價值理念。“在新的征程中,我愿沿著前輩們開辟的道路,心無旁騖,繼續闊步向前。”他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