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老舊小區建筑功能與現代生活需求存在差距,城區老化與社區人口老齡化的碰撞以及老舊小區建筑性能與綠色發展的矛盾等現實問題,老舊小區的改造已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計劃。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實施老舊小區的改造,老舊小區改造也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如上海,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以各種形式推進老舊住房改造,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老舊小區改造規模不斷增長、實施機制有序完善、改造內容日益豐富、風貌保護持續加強,“十三五”期間,上海共實施各類舊住房更新改造5300余萬平方米。
盡管這樣,老舊小區在改造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急難愁盼”與短板問題動態分析不夠;二是計劃制定與資源協調存在脫節;三是加梯改造、管線入地、美麗街區建設等各種改造疊加,存在“多步實施”的情況;四是改造實施精細化與長效化管理機制融入尚有欠缺。以上這些問題極大影響了老舊小區更新改造的效果,也削弱了百姓對于改造更新的獲得感。
為此建議:
強化問題導向,引導數字賦能。一是完善協調參與機制。以數字化+區塊鏈理念深度洞悉居民美好生活意愿需求,統籌完善并形成老舊小區改造菜單式科目清單。二是以建筑數字化技術加強老舊小區改造過程管控;贑IM技術加強對規劃、建筑和結構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系統協調,加強小區、社區和街區資源統籌聯動;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加強對老舊小區涉及結構改造施工過程的安全管控。三是以數字化測繪和虛擬現實結合,加強對老舊小區改造的預評估和后評估,實現全流程有序管控和城市肌理保護。四是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面向物業管理、城管執法、智慧養老、韌性社區和智慧停車等現代生活場景需求,構建數字公共服務體系社區綜合云平臺,推動數字化轉型,提高老舊小區智慧程度,全面應對疫情跟蹤、災害天氣等突發情況。
強化需求導向,推動綠色低碳。一是老舊住宅的改造不僅著眼于當前綠色性能品質提升,更應從“雙碳”戰略目標高度,實施綠色節能的性能提升和更新改造過程管控。一方面需要積極探索制定老舊小區低碳建筑改造技術路線圖,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探索改造施工過程碳匯、固碳和固廢三化(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低碳施工技術。二是注重老舊小區消防安全問題,研究制定針對老舊小區適用性的消防安全技術措施。三是注重同步實施老舊小區數字新基建改造與公共設施減碳改造,形成社區改造記錄清單,建立碳排數字化檔案,對碳排監測數據進行實時評估、流量控制等,實現“雙碳”智能控制。四是合理拓展改造實施單元著眼點,加強社區聯動、街區聯動的整體性更新改造,盤活整個社區內的配套設施和供給資源,同步實施社區、街區菜場、綠地、老年食堂和慢行通道等配套設施完善升級,將社區、街區資源融入老舊小區資源,實現資源有效利用、降低社會碳排放。
強化機制體制,完善長效管理。一是完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雙向推進機制。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必須充分重視小區居民對于現代美好生活的需求,強化前期調研、重點聚焦和改造科目協商等“自下而上”推進機制。二是探索長效管理與實施機制。進一步完善既有多層住宅電梯的設施設備、圍護結構等相關標準規范及相關運營維護的長效機制,推進“電梯設備+維保服務”一體化招標采購模式。三是研究完善社會資本融入管理機制體制。細化地方債券等形式社會資金融入管理辦法與實施細則,在確保公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基礎上激發社會資金投入,促進老舊小區更新改造良性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如對地下空間、公共空間拓建時附加經濟效益管理,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持續良性循環。
。ㄗ髡呦等珖䥇f委員,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