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靜的愚園路上,兩幢在蔥蘢綠蔭掩映中的西式建筑常使路人駐足凝視,紅色的小樓和白色的大樓凝眸相望,歷經歲月滄桑;寬敞而帶有歐式風格的校門,迎接著來來往往的路人和一批又一批學生。
這里,走出了德高望重的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大學校長、知名學者;政府部門的部長、駐外大使及解放軍將軍;航空航天、微軟、小米等高端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蜚聲海內外的好萊塢明星、奧運冠軍教練、著名電影導演、電視主持人;長期奔走在云南山區扶貧濟困的平凡退役軍人;在東瀛勇救落水兒童的見義勇為留學生;為支援非洲建設血灑異域的烈士;關注社會民生、秉筆直書的作家……更有一大批默默無聞、勤奮工作、以聰明才智為祖國建設事業作出貢獻的普通勞動者。
上海市市西中學,這所溯源于1870年尤來旬學校(School for Eurasian Children),在1946年命名的上海市重點中學,在“好學力行”校訓的激勵下,以勇立潮頭,追求卓越的“海派”精神書寫著上海教育的一個又一個傳奇。
好學力行,兼容并蓄,奠定“海派基石”
市西中學的淵源變遷涵蓋了自上海開埠以來,公共租界僑童教育從西僑個人辦學、工部局接管、日軍侵華驅逐、汪偽接收,直至回歸中國人民手中得到變革發展所走過的全部歷程。這是市西中學的記憶,也是上海值得保留與反思的寶貴財富。
1946年,是市西中學的起點,也是市西中學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從這年起,市西中學從西僑中學的胚胎中破土而出,成長為真正由中國人管理的公立學校。市西中學是由西僑男女中學合并、改組和轉制而成的一個教育實體機構,校名自1946年8月起改稱為“上海市立市西中學”。趙傳家校長,這位有著愛國情懷、中華文化傳統,又有著西方教育背景的教育家執掌了市西中學,1947—1948年間,他將“好學力行”定為市西中學的校訓。從此,市西中學有了自己的“魂”,延續至今,并仍在不斷豐富發展。
市西中學校訓源于《小戴禮記·中庸》第二十章:“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1948年,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欣然為學校題寫校訓“好學力行”。
關于“好學力行”,趙傳家校長在1948年夏撰寫的《民三七級畢業刊序》中說:“對于‘好學力行’之校訓,當能明辨,然尤貴踐行,嗣務堅爾志,篤爾行,努力以赴,精勤無懈,能若是,何患德之不立,學之不富,國之不強哉。”時隔39年,1987年4月7日,趙校長又在《上海市市西中學創校階段小史》中寫道:“為了塑造一個優良的校風和學風,我們采取以‘好學力行’為核心,向學生提出要勤奮學習,學用一致,能腦手并用,愛勞動,講誠實,有禮貌,達到愛國、愛校、愛勞動、誠實可靠、尊敬師長,形成一個有特色的校風和學風。”
為使校訓深入師生心中,創校初年,學校創作了校歌。校歌追溯了學校的歷史,闡釋了校訓,確立了學校辦學追求!缎8琛烦溃
“園林佳勝,學府風光,弦歌震申江。源溯西童奠初基,凱歌聲里新更張。好學不倦勤攻錯,力行不怠貴自強;顫娞煺婢耧枬M,前程奮發永無疆。愿市西同學,作中華棟梁,心身家國齊努力,德智體群共增長。”
正是秉承這樣的教育追求,市西中學在其三年艱難的轉型階段,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海派”校園文化。學校借鑒西人辦學經驗,獨創了“不泯滅西人辦學之優點”(趙傳家語)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學校在校歌中提出“德智體群共增長”的教育目標,倡導“好學不倦勤攻錯,力行不怠貴自強”的學風。在國文、史學教學中弘揚中華文化,在理科教學中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并將學習英文作為“研究西洋新文化,吸收新智識之唯一階梯”“能精邃貫通,不啻獲一寶鈅,取所欲求,易如探囊。本校之所以擬提高英文水準,延聘西人教授者,目的乃在乎此。”學校提倡“學無止境,多習一年,即多獲一分學問,將來對國家社會亦多一分貢獻。”因此,校園環境寬松,學生思想活躍,中共地下黨組織和師生群體組織活動得到發展,體育、文娛等自主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的個性、體魄和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市西中學初創期間師資力量雄厚,并能做到兼容并蓄,人盡其才。1946年任職的38位教師中,畢業于國內外名校的近20人,另有外籍教師五人。這些教師專業基礎扎實,學養深厚,其中不少人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福建師范大學、大連醫學院、貴州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學者、教授。
好學力行,兼容并蓄,為市西中學塑造了魂魄,奠定了“海派”教育風格。
先行先試,教學為主,促進“五育并進”
1949年上海解放后,軍管會對市西中學進行了接管,1950年3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陳毅市長、潘漢年、盛丕華副市長頒發委任令,委任趙傳家為上海市立市西中學校長。
市西中學的歷史翻開了全新的一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成為市西中學教育發展的主旋律。
“先行先試”是解放初期市西中學教育改革發展的主題詞。1952年,學校開始試行《勞動衛國預備級鍛煉標準》(簡稱“勞衛制”)基礎級鍛煉;1953年,《上海市中學生守則》(草案)在市西中學醞釀、試行,然后推向全市;1955年,市西中學被教育局指定為推行蘇聯的成績考察方式——“五級記分制”重點學校之一;1956年9月,市教育局指定市西中學為貫徹《中學生守則》試點單位;9月,學校實行“二部制”,取消學期考試,改為學年考試。1956年,學校六位教師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教師,這在當時的中學領域是十分罕見的。
學生的發展也令人可喜。1950年5月,學生自創的話劇《女生宿舍》劇目獲1950年上海市中學生文藝演出一等獎,《文匯報》連續數天刊載劇本,并發表評論;1953-1956年學校直接選送高中畢業生留蘇34人。1955、1956屆畢業生全部考入高校,1965年,市西中學排球隊獲上海市中學生排球聯賽亞軍。
這一時期,市西中學在全市中學中脫穎而出,1953年、1959年兩次被上海市教育局確定為上海市重點中學,1960年學校被評為上海市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學校為上海市基礎教育提供了教育、教學及學生發展的諸多經驗,成為莘莘學子向往、享有良好社會聲譽的優質教育學校。
“五育并進”,人才輩出,市西中學迎來了解放后星光燦爛的輝煌時期。
撥亂反正,因材施教,促進“全面發展”
文革結束不久,陳孟昭先生擔任校長,在大刀闊斧地平反了“文革”期間的冤假錯案,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后,市西中學重建學校教學秩序,努力提高教育質量。1978年1月,學校被上海市教育局重新確定為市重點中學,并進行了三大教育探索,即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進行1984-1987年初中課程整體改革實驗;承擔1980-1994年聯合國資助、教育部下達的“人口教育”課程試點任務。
在此期間,學校健全了教育管理體系,自上而下建章立制,創設了學校管理的“三大法寶”——相信依靠教師,端正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推出“三項改革”措施:
一是抓好課堂教學,提高45分鐘效率。1978年,學?偨Y出課堂教學的24字訣:“觀點正確,概念清楚,新舊聯系,針對實際,因材施教,講究實效”;1979年,學校又進一步提出課堂教學的新要求:“備課備人,教書教人,提高45分鐘的效率,寓思想教育于教學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
二是進行課程整體改革。學校在初中課程整體改革實驗中,對課程結構、第二課堂、思想品德教育、考試制度、體育工作等方面進行了改革。課程結構改革的原則是“精簡基礎課,增設技能課,集中德育課”;“第二課堂”則是擴大范圍,豐富內容,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的網絡系統;考試制度與方法也進行了改革,加強平時考查,取消期中考試,實行單科免試制度與跳級制度,還以書面答卷、口試、實驗操作等方式代替傳統的考試方法。
三是成立教育科學研究組,開展科研活動。學校在1980年成立教育科學研究組,一學理論,二重實踐,三促交流,四編刊物。學校從1981年到1985年,共出版《市西教育》13期,發表教師科研文章78篇。在1984年至1985年,學校開設了39個課外活動小組,參加活動的學生占全校學生70%以上。學生中涌現出12個科技協會,7個文學藝術社團,1978年—1985年,市西中學共有46人次獲得32項全國和上海市獎項。學生在身體形態、機能素質等方面超過上海市和全國平均水平,在耐力和速度方面超過上海市優秀水平,連續三年中有五人獲飛行員體檢合格。
1986年,孫志文同志擔任校長,延續了這“三項改革”舉措。
1980年,學校被評為“上海市教育戰線先進集體”,1986年3月,《文匯報》發表文章,肯定學校堅持全面發展方針,抵制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做法。1986年,校長陳孟昭榮獲“全國教育戰線勞動模范”稱號。
整體規劃,學生為本,提升“人格學力”
1989年2月,楊安瀾同志擔任市西中學校長,90多歲高齡的名譽校長趙傳家陪著他走遍了校園,深情地囑咐:第一,一定要履行“好學力行”的校訓,校長更要帶頭作表率,不斷學習新理論、新經驗,團結大家努力教學實踐,培養優秀學生;第二,以校為家,早早到校,晚晚離校,把學校辦成師生熱愛的家園;第三,必須盡快整修亦已陳舊的教學設施和校舍,特別是體育場地和體育教師辦公室、休息室。
楊校長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在短短的12年中,帶領師生參與了上海市首輪課改,制定了學校整體改革10年發展規劃,并在1996年,凝聚全校師生智慧,首創“人格與學力主體性教育”。
在《學校整體改革十年規劃》中,學校提出包括辦學的目標在內的“十大工程”,其中包括“人格教育、學力教育、科學技術、師資培養、教學手段現代化、教科研、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構建新教學設施、調整整體結構布局、建立高水準的藝術、體育教育”,并有43項具體工作構成了學校的工作要點。
“人格與學力主體性教育”則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了“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教育要求,體現了學校的“發展性功能”。提出健全人格者三個方面的特點:能使內部心理和諧發展;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學會合作;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運用到獲得成功的學習、工作、事業上去。
為此,學校實施“德育課程化”,形成了“高一軍訓、南京考察,高二學農、見習居委主任,高三掃大街、社會考察”的德育教育系列;
社會實踐“基地化”,先后在延安、南京、上海設立“市西中學社會實踐基地”,并成立校外講師團,建立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
素質培育“人格化”,在教育中注重把“三格”(高尚的國格、優良的品格、健康的性格)內化為學生個體的人格;
學生活動“節日化”,開創了獨具市西特色的四大校園節日,即“綠色的春風——藝術節、紅色的夏雨——科技節、金色的秋海——體育節、藍色的冬浪——歷史節”。
1991年,市西中學成為“上海市中小學課程教材整體試驗學校”。學校本著培養學生“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宗旨,構建了“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的課程模式,并進行了“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加強活動課”的改革。
學校以選修課為突破口,分為“延伸型、拓展型、技能型和藝體型”四種,較好地處理了總體素質與學科興趣、基礎學力與專業特長、限制性選修與自主性選修的關系,以培養學生“基礎性學力”“創造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
學校還開設了“綜合活動課”“自研式活動課”“現代科學課”“信息學基礎課”,學生撰寫論文、參與設計熱情高漲,至1998年6月,學生發表小論文100多篇,部分佳作收入學校出版的論文集《思維之光》,內容涉及社會、政治、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等近20個學科領域,一些論文還多次在全國、全市獲獎。
市西中學的課程改革成為上海市構建二期課改研究型課程結構的創新先驅者,至2001年學校共向全市連續作了三次現場展示活動。
在改革課堂教學時,學校則采取了“自學自研,師生互動”的教學策略,教師成為“引導者”“幫助者”,讓學生在課堂上“動眼觀察、動口說話、動手實驗(練習)、動腦思考”,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1989年—2000年,學校先后獲得14項國家級和上海市稱號、獎項,校長楊安瀾先后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和特級校長。
繼承發展,與時俱進,建設“優質學校”
2001年以后,顧正卿同志擔任校長。市西中學在“辦學育人為本,發展以校為本”理念指引下,堅持“高質量、有特色、創一流”的辦學目標,將“人為本、德為先、實為魂、勤為根”作為管理思想,堅持“好學力行,與時俱進”的學校傳統,努力創建成為“上海一流、全國知名、有廣泛國際交流的現代優質學校。”
創建“實驗性、示范性高中”是本時期的學校工作重點,2005年2月,市西中學成為首批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其中,四個“三”建設,成為這一時期工作的亮點。
“三格”引領,“三雅”奠基,是學校深化人格教育的創新之舉。“三格”大處著眼,“三雅”則從強調人格的細微處著手。在市西,經過“有話大家說”電視直播節目宣傳、“三雅形象大使”評比等活動,“志趣高雅、舉止優雅、談吐文雅”成為全校師生的共識和行為準則。
“三課”聯動,自習自研,強調了課程開發、課堂教法、課題研究的“三課聯動”,成為學校整體推進課改的主線,使學校的課程建設、課堂教法改革、教育科研同步發展,形成聯動效應。在市西,基礎型課程強調“實”,夯實基礎知識;拓展型課程強調“特”,突出“豐富、多元、高選擇性”;研究型課程強調“研”,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科目進行課題研究。
在1999—2011年,學校先后開發了181門長、中、短拓展課程,增加課程的彈性,供學生選擇,還將雙語課程、TI數理課程、機器人課程、心理教育課程、國際青春教育課程、2049課程、防震減災等課程納入拓展型課程體系,使教育實驗項目得以順利實施。
研究型課程分為兩大類,學科研究型和自主性課題研究。教師根據自身特長,開設研究型課程,學生自主選擇參加。教師則對學生進行課題選擇、論文寫作和答辯等方面指導。據統計,1999—2011年,教師共開設研究型課程59門,使學生初步掌握了課題研究的方法,學校在承擔“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創新素質培育實驗項目”后,擴建創新實驗室。截至2011年,學校共建成能源、自動控制、機器人、生物技術、化工技術、頭腦奧林匹克、數學、靜態模型制作等8個實驗室或活動室。學生在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海未來工程師大賽、世界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等比賽中榮獲32項大獎。
“三名”并舉,以校為本,是學校開展“名師、名學科、名校”創建活動,推進師資水平提升的策略。2001年,學校成立了由特級教師張頌方、朱瑞華、周瑞杰、唐本強和靜安區中青年拔尖人才程元英、莫少嵐(后均被評為特級教師)組成的“名師工作室”,為學校發揮示范、咨詢、培養教師作用;在組建“名師工作室”的同時,學校“未來名師學校”正式成立,成為培養青年教師的搖籃;從2002年起,學校開展星級教研組、名學科創建評選,數學、物理、生物、語文、化學組先后被評為“星級教研組”和靜安區“名學科”。
2006年,市西中學又將擴大對外實踐、交流概括為“三維拓展”(拓寬視野、拓廣領域、拓開資源),借鑒他山之玉,提升辦學層次,引入社會活水,拓廣教育內容的豐富性。
在2001年至2011年,學校先后獲得市級以上獎項、稱號39項,校長顧正卿被評為特級校長。
勇立潮頭,敢為人先,探索“卓越之路”
2012年2月,董君武同志擔任校長期間,在對學校傳統和現實做了深入調研后,提出了學校未來愿景——從優秀走向卓越,并明確了“卓越”追求的六個方面:基于學校文化傳統,體現時代特征和教育發展方向的教育理念;具有充分選擇性,適合不同學生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具有高度開放性,民主、合作、互動、高效的教學技術與環境;具有高度自覺性,積極主動追求發展的學生群體;具有高遠境界,有思想、有理想、有素養的教師團隊;具有民主、科學、規范、高效的學校管理與保障系統。
“思維廣場”教學變革是市西中學首創的,始于2012年,在全市、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2018年,《思維“廣場”:培育高中生高階思維的個性化育人模式實踐研究》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特等獎;2018年12月,《思維廣場撬動教學深度變革,實踐“優勢學習”的研究》榮獲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思維廣場是一個整合了教室、圖書館、信息技術等功能,“安全舒適”“功能多元”“半封閉半開放”的學習空間。教學探索主要在政史地和語文、英語等必修課中展開,逐漸建構了“目標引領—自主研習—合作研討—思辨提升”的教學流程,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單自主安排學習,可以獨立學習,可以參加主題討論,也可以邀請同學一起研討……學生的學習目標、內容、時空、方式和伙伴都是自主選擇的。2020學年,在思維廣場開展跨學科融合式教學的探索,語文、政治、歷史、地理四門學科,每學科每周安排一節必修課,四節課連排,四個班級一起以某一學科的某個模塊內容為主導,確定教學的總目標和學科分目標,統一編制學習任務單,明確學習內容和任務,由學生自主安排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融合式的學習體驗中實現能力、素養和思維的發展。
2016年,在技術與教育日趨融合的背景下,數學教研組率先啟動“視頻先導,自主學習”的網學課堂教學探索,通過全面梳理中學數學知識結構,錄制微視頻,編制習題庫,依托相關企業,研發具有智能化診斷,匹配推送功能“網學平臺”,提出了將知識學習“移出”傳統課堂的教學主張,并體現在教學流程再造之中,逐漸建構了以高階思維和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自主預學—反饋評價—釋疑拓展”的新型教學流程。
2018年,學校成為上海市“AI+學校”的第一所場景學校,建成了全國中小學的第一家人工智能實驗室,立項了教育部重點課題《從“思維廣場”到大規模因材施教的行動研究》,進一步探索尋求“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三個方面的突破。2019年,學校建成“漫思”(MINDS)實驗室,在理化生等學科中,開展線上與線下、獨立與合作、自主與互動、接受性與探究性、“書中學”與“做中學”相結合學習方式的實踐研究。
國內外交流的模式也發生了變化。2013年,市西中學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簽訂升學合作協議,以后,又聯手華東師范大學,三校聯合建立“環境研究實驗室”。同年,學校與美國佛得谷中學(Verde Valley Shool)簽署《中美學校合作備忘錄》,建立友好合作關系。2014年學校成為上海市教委頒發“國際班”新政后獲批的第一個試點單位,2015年,被正式被授權為IB學校。2016年,學校與上海市重點實驗室——華東師范大學核心數學與實踐實驗室舉行簽字儀式,共同致力于數學資優學生的早期發現、培養和跟蹤的研究與實踐。
溯源于1870年,建成于1946年,市西中學走過了75年的歷史征程。蒙塵的歷史被擦亮,輝煌的一頁已翻過。但歷史的腳步不會停留,教育的改革仍在進行,市西中學將傳承“好學力行”的“傳家之寶”,在時代的大潮中,始終勇立潮頭,奮楫前行,繼續書寫市西中學的輝煌與驕傲!
。ǘ,市西中學校長;錢克健,市西中學原工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