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個中心”建設是中共中央對上海的殷切期望,也是一項重大國家戰略,更是上海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創新發展先行者的突破口。2020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議上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率先打造“中心環節”和“戰略鏈接”,就需要跳出上?瓷虾,站在全國看上海,尤其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回望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每一步發展,為上海朝向新的目標邁進提供強大支撐。
“四個中心”建設為未來發展打下扎實基礎
1992年10月,中共中央全面研判國際國內大勢,統籌把握改革發展大局,作出了“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的部署。1996年1月,國務院召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專題會議,正式決定加快推進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2001年版的上?傮w規劃以“國際化”為重點發展方向,明確了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功能定位,引導上海形成了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格局。2009年4月,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國發[2009]19號),正式提出上海要打造“四個中心”。通過與世界經濟的對接,上海實現了人口、貨物、資本、信息的大幅增長。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等“四大中心”。
多年來,上海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也是最早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城市,根據GaWC(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的全球城市分級排名,上海躋身世界一線城市(Alpha+),在全球政治、經濟等社會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并發揮主導作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成績驕人,2019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7.25%,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1934.31萬億元,為全球之最,在2020年9月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上,上海首次晉升全球第四,排在紐約、倫敦、東京之后;“千帆百舸從容過”是上海這一東方大港的真實寫照,2019年,上?诎敦浳镞M出口總額84267.90億元,位居世界城市首位,占全國進出口比重達到26.7%,在今年7月發布的《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0)》上,上海首次躋身國際航運中心排名前三強,僅次于新加坡和倫敦;初步建成了面向國際、服務全國的大市場,據統計,上海全球零售商集聚度達55.3%,在全球城市排名中超過倫敦、紐約,僅次于迪拜,位列第二位,同時也是全球十大最具吸引力的零售目的地市場之一,國際高端知名品牌集聚度超過90%。連續舉辦三屆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讓世界更好理解和支持中國,促進雙邊貿易和雙向投資,有效提升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輻射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梢哉f,上海“四個中心”建設齊頭并進、有機融合、協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優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能夠更好地為貿易和航運中心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務;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能大幅帶動航運的發展;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促進金融創新和貿易增長;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則共同推動國際經濟中心建設。
城市的核心功能是不斷演變的過程
從歷史進程來看,倫敦、紐約、東京、巴黎等國際公認的全球城市,幾乎都遵循著“制造業中心—貿易航運中心—金融中心”的發展軌跡,并在進入新世紀后將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城市發展重點。研究顯示,城市還可以根據“外向輻射度”和“內向集聚度”兩個維度進行進一步的分類,城市的外向輻射度越高,更為顯示其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中心城市”(CentralCity)屬性;城市的內向集聚度越高,更為顯示其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門戶城市”(GatewayCity)屬性。世界公認的全球城市紐約、倫敦等是外向度和內向度均十分高的城市。外向輻射度和內向集聚度指標,與上海的“中心環節”和“戰略鏈接”定位十分契合,這是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全新命題,因而,對核心功能的需要有新的認識:一是發展階段上,對現有以“四個中心”為主的城市核心功能進行再整合,完成從“四個中心”向“中心環節”和“戰略鏈接”的重要一躍。二是發展重點上,立足“兩手抓,分別抓”的思路,一方面強化金融等資源配置核心功能,提升城市的基礎實力,另一方面鼓勵創新,強化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三是綜合實力上,增強城市硬實力,為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傳播提供物質基礎,增強對要素資源的吸引力。四是區域發展上,把上海的城市發展放在長三角城市群及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大局來謀劃,建立共生共榮的統一體。五是功能關系上,順應城市核心功能動態演變的趨勢,在調整中進一步凸顯核心功能,補齊基礎功能。也正如此,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作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指示,為基本建成“四個中心”注入了新的動力。在“十四五”規劃的編制過程中,上海的“四個中心”建設又有了新的內涵,“四個中心”建設的互相聯動也得到進一步強調?倳浽谄謻|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充分肯定了浦東經驗,對進一步發展寄予了厚望,強調浦東要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浦東有了新任務,但使命卻是整個上海的。
面向未來,上海要在現有基礎上,結合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趨勢,聚焦并強化核心功能,包括對全球資源配置的強大控制,要通過整合和配置全球資源要素,實現價值最大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引領,要高度集聚人才、資本、信息,成為現代創新活動的策源地;對世界城市網絡的樞紐作用,要成為全球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擴散中心;對不同文化的多元包容,打破地域的隔閡,真正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近悅遠來、流連忘返的城市。
打造中心節點和戰略鏈接
新發展格局豐富內涵,上海要在“四個中心”基本建成后,與打造新發展格局的中心節點和戰略鏈接有機融合,為國內大循環配置全球資源、構建安全穩定的供給體系以及聯通國內國際市場資源作出應有的貢獻。打造中心節點和戰略鏈接,既要依托“四個中心”集聚和輻射資源,為實施國家戰略服務,也要疊加、滲透和融合到“四個中心”的功能之中。
1.加強金融中心建設,著力提升全球金融資源配置功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處在由擴大規模到注重質量的結構轉型期、由集聚資源到提升功能的發展升級期。上海已經在自貿區離岸金融、科技金融等領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實踐。未來,上海金融創新的步伐仍需要進一步加速。一是著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關鍵是要在人民幣全球結算交易定價上下功夫,提升人民幣金融資產的全球定價能力和話語權,全面打造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提升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服務能級,健全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基礎設施,爭取更多的海外人民幣清算行和境外中外資銀行成為參與者,強化全球人民幣支付結算功能。同時,上海已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和基礎設施最齊備的城市之一,集聚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票據、外匯、黃金、保險、信托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和基礎設施,具備打造人民幣境內資金池的堅實基礎,應抓緊研究,提高自身提升境外人民幣回流承接能級。二是大力提升金融市場開放度。要充分發揮臨港新片區“境內關外”制度優勢,加快建立包括國際證券市場、債券市場在內的國際金融市場,吸引全球資本“在上海、投上海”,參與上海資本市場發展。在臨港新片區大力發展適應國際中轉的離岸金融服務,利用FT賬戶切實提升外匯便利化水平。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從全球金融資源配置上做實“一帶一路”橋頭堡。三是加強金融科技發展。完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更加注重資本市場建設,推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動產證券化資本化,更加注重長期資金發展,大力發展財富管理和保險業務和產業,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風險管理工具,健全風險管理宏觀工具,推動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風險管理轉型,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2.加強航運中心建設,著力提升高端航運服務能力。高端航運服務業,是國際航運樞紐港的標志之一,也是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主要方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調研期間所指出,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要做就做最好的,鼓勵更多的世界第一。應把握高端航運服務的內涵,包括服務價值(是否具有高附加值)、技術含量(是否融合新技術或新商業模式)、服務對象(是否為高端客戶)、服務區域(是否有能力提供全球服務)、價值鏈地位(是否處于支配地位)等多重因素。一是注重高端航運要素集聚。加快發展相關貨種的航運交易,更好發揮上海航運交易所作為我國唯一一家國家級航運交易所的作用,促進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聯動,匯聚航運交易監管、信息匯總、信息發布等核心功能,提高交易的公正度和透明度,吸引更多航運企業、船舶代理企業、航運服務企業等加入。同時,加強航運金融產品研發與創新,拓展船舶租賃、航運保險、資金結算、航運衍生品交易等,鼓勵發展保險和再保險市場,建立國際性的航運保險體系。二是提高海事司法能力。拓寬全球視野,學習借鑒倫敦等傳統國際海事司法中心的先進經驗,及時掌握國際海事裁判規則的最新動向,提高對外溝通交流和專業化國際化的糾紛解決能力,不斷提升我國海事司法在國際業界的認可度和公信力。過去涉及海商海事類司法糾紛,大都選擇適用英國海商法,糾紛解決機構習慣選擇英國、新加坡等地的仲裁機構或法院。近日,上海海事法院審判在國內首次適用外國法成功裁判航運糾紛,外商逐步認可上海海事司法審判體系,建議以此為契機,爭取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審判國際糾紛的上海海事法院臨港分院,全面提升上海國際航運高端法律服務能力。同時,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已決定將上海分會升格為上?偛,建議同樣選址在臨港新片區。三是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揮長三角地區水運優勢,加快推動長三角各港區的港政、航政、海事、海關等各方面功能的協調一致和統一管理,打造長江集裝箱多式聯運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核心港口企業適度整合,創建獨立管理機構交叉持股混合模式,提升港口群綜合競爭力。
3.加強貿易中心建設,著力提升進博會溢出效應。在疫情突如其來蔓延全球且至今仍然深刻影響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當下,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仍將如期舉行,眾多參展商表達出對進博會的高度信賴和對未來進博會的由衷期許,殊為不易。未來,要持續辦好并不斷放大進博會的溢出效應,持續推動“展品變商品、參展商變投資商、采購商變貿易商”。一是進出結合,進口和出口雙向促進,通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相結合來促進服務貿易的更大發展,加速資金、技術、信息的更快集聚,引導高科技的更多融入。二是線上線下結合,在數字化加速互聯互通的當下,必須加快擁抱新趨勢,推動線上線下聯動、加快數字化轉型實現,更深層次發展數字化、線上化,實現展會升級、設施升級、成果升級,支持數字貿易和跨境電商發展。三是進博會與上海四大品牌結合,聚焦“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等“四大品牌”建設,讓進博會成為一次極為難得的招商招展機會,促進各類貿易平臺集聚,讓世界更好了解上海,了解中國,做到萬商云集、近悅遠來。
4.加強經濟中心建設,著力提升產業能級和輻射能力。充分發揮經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提升產業能級和服務功能,實現更高質量發展。一是提升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立足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國內戰略產業的關鍵技術、關鍵設備、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材料,加強長三角產業分工協作,發揮龍頭作用,推動長三角產業鏈現代化,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抓住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重大機遇,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建立全球技術交易中心、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和大數據交易中心,推動全球創新要素集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賦能現代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提升現代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二是統籌臨港新片區、虹橋商務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三大”增長極發展。從更高的戰略謀劃和全局部署明確這些增長極的功能定位,協調重大項目和改革開放舉措,形成錯位和差異化發展,而不是簡單的單兵突進、局部突破。臨港新片區要發揮自貿區改革優勢,對接國際通行規則,形成制度競爭力;虹橋商務區要打造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要以長三角一體化實施為契機,進一步消除市場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深入推進政府管理、公共服務、交通等一體化改革。三是提高文化軟實力。文化是城市之根,是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因而,建設人民城市,還要注重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氣息、人情味生活,這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蘊。要弘揚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培養書香浸潤、文化滋養的持久軟實力,彰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魅力,讓文化定力和吸引力成為上海這個經濟中心城市的獨特個性和風采。
時代大潮浩浩蕩蕩,我們見證了上海“四個中心”建設一路向前,精彩紛呈。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海要順勢而為,更要奮勇爭先,以更開放的胸襟,更昂揚的斗志,繼續奔向廣袤的太平洋,奔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