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午,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辦委員與市民網上交流活動,邀請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董云虎,市政協常委汪勝洋、堯金仁,市政協委員楊燕青、李安民,聚焦“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主題,與市民開展互動交流。45分鐘交流時間里,市民通過網絡提出有效問題2026個,涉及元宇宙、數字化轉型、共同富裕等方面,5位委員回答了其中的33個問題。
董云虎在回答網友問題時表示,堅持穩中求進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工作一以貫之的工作總基調。堅持穩中求進,首先是“穩”,關鍵在“進”。要搶抓宏觀政策調整帶來的新機遇,發揮政策疊加效應,拓展發展戰略空間,以確定的作為應對不確定的變化,以更高質量的“進”實現更加全面的“穩”。董云虎指出,加快轉換發展動能,關系到當前穩定經濟增長,更關系到上海長遠發展。當前,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新經濟成為發展中創新最活躍、增長最快速、影響最廣泛的產業領域,加快新賽道布局和終端產品帶動,是上海搶抓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的關鍵之舉。
“這一輪的產業發展,具有顯著的數字化特征。”市政協常委、民建市委專職副主委汪勝洋表示,民建市委在調研中發現,除一些科技巨頭以外,大多數企業在數字經濟轉型方面都面臨著現實的壓力。影響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原因是對數字經濟的認識不足、投入不足、人才不足。他建議政府除了“一網通辦”“一網統管”,還可以建設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網賦能”,充分降低企業數字化的門檻,讓更多企業插上數字化的翅膀。
“必須推動科技、資本與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市政協常委,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上海自貿試驗區分公司副總經理堯金仁認為,任何科技創新都需要與資本深度融合才能實現。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需要有機結合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形成科技鏈、信用鏈、資本鏈有機融合、協作共贏的完整科技生態網絡。要使用金融科技手段,彰顯科技信用價值,讓科技獲得金融資本。要出臺相應政策,引導保險資金投入中長期科技發展計劃。
“人工智能作為數字經濟的‘神經元’,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引擎。”市政協委員,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楊燕青表示,上海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有了非常好的政策框架,“1+1+3+3”政策框架已初步確立,主要覆蓋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和治理數字化。她表示,未來壯大數字經濟新賽道需要注重幾個方面: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數字治理、政策框架。
“元宇宙是繼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的新一代互聯網,給上海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是上海不應錯過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市政協委員,中國電信集團新國脈數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安民建議,上海應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元宇宙底層核心技術基礎能力的前瞻研發,參與以智能算力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拓展虛擬現實產業生態,加快利用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稿件來源:聯合時報 攝影: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