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鐘內,市民有效提問1060個問題,委員現場回答了其中的41個。1月28日,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辦第二場委員與市民網上交流活動,以“推進解決‘老、小、舊、遠’民生問題,創造高品質生活”為主題,邀請5位委員與市民在線交流。
解決好“老、小、舊、遠”問題,是2019年市委、市政府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著力點。2018年,市政協圍繞上述問題,深入開展重大課題調研,形成了高質量的調研成果。
為廣泛傾聽民聲,反映民意,匯聚民智,服務民生,1月28日13:00—13:45,在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辦的第二場委員與市民的網上交流活動中,市政協副主席、民進市委主委、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市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徐建民,市政協常委、市市級機關紀工委書記黎榮,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蔚中,上海師范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圍繞如何加強養老服務、發展幼兒托育、加強歷史風貌保護與舊區改造、提高遠郊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等與市民進行討論交流,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共同創造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凈的高品質生活凝智獻策。
“政協委員來自社會各界,了解群眾的急難愁困。”黃震在回答市民相關問題時說,在去年市政協圍繞“老、小、舊、遠”問題進行的重大課題調研過程中,委員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通過走訪、座談了解群眾困難和需求,通過調查問卷、網上交流等途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如在推進舊區改造課題調研中,共下基層調研50余次,參加的委員和專家達800多人,共發放調查問卷2000多份。”黃震表示,這些為形成接地氣的調研報告,提出精準建言打下了堅實基礎。
“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為繼,老人養老金難以支撐在專業機構養老。”黃震認為,上海的養老問題確實比較突出。他建議,要在傳統家庭養老和專業機構養老之外,大力發展社區養老。他同時表示,當前社區養老的專業機構和社區養老志愿者力量不足,需要大力培育和發展。“長護險”的推廣和嵌入式養老機構的發展,也是養老事業的重要部分,需要積極推進,市政協將持續關注這一問題。
“‘長護險’試點一年來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得到絕大多數失能老人及家屬的支持。”郝勇表示,但是其制度設計、實施過程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長護險”服務項目內容設置、“長護險”與民政系統的居家養老服務之間銜接、“長護險”服務人員隊伍不足等問題。
學齡前兒童的照護服務方面,2019年市民有哪些利好可以期待?對此,黎榮表示,上海已經有一些區開展了線上線下互通的托育課程服務等,其中的成功經驗在2019年將進一步獲得推廣。此外,政府對兒童安全問題非常重視,將加強對各類托育機構日常運行的評估和指導,探索建立全覆蓋的閉環監管體系,并構建日;、全覆蓋的動態監管機制和多方參與的社會化監督機制。
如何取得歷史風貌保護和舊區改造的“雙贏”?周蔚中的回答是,如果認識統一、措施得當、方法科學、工作有力、保障到位,歷史風貌保護與舊區改造、民生改善一定會取得“雙贏”。目前,上海已經取得一定的經驗,比如在符合歷史風貌保護要求的前提下,通過對歷史建筑修繕和局部調整,改造廚房、衛生等生活設施,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加大投入,通過協議安置、抽戶等途徑,在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同時,減少歷史建筑人口密度,改善歷史建筑使用情況,減輕歷史建筑過重負擔等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遠郊鄉村如何發展?徐建民的回答是,要把上海的鄉村振興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視野中來考慮、來規劃。目前,上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經出臺了實施意見和相關行動綱領,朝著建設“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的目標作出了具體安排,今年的財政預算也有專項資金的安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上海的鄉村風貌、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生態環境等一定會有明顯的提升。
(稿件來源:聯合時報 攝影: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