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會員、上海交大文創學院產業合作辦公室主任劉佳琛反映,本市文創園區經過近20年的發展,正在逐步從單一傳統產業園轉向追求創新積聚效應的多元化、開放型的園區。近期對282家文創園區進行調查研究后發現:文創園區與工業園區的發展邏輯不同,主要依靠非標準化和彈性組織聚集創意社群來生產創意,傳統產業園扶持思路對文創園區效果甚微;文創企業的業態不同于工業企業,其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創意賦能其它行業轉型升級后的溢價,并不直接體現在自身的經濟收入里,原有產業統計和評估體系無法全面評價其實際價值。
為此,建議:
一、引導文創園區轉變經營理念,完善政策支持。通過硬件投入、資金支持、文化活動共享等方式鼓勵文創園區內開辟形式各樣的公共空間,舉辦各類社群活動,促進以園區為核心的創意社群形成。牽頭打造服務線上線下混合型園區的數字化管理平臺以及軟件、數字素材、云儲存等共享平臺,通過虛擬空間和共享技術,擴大園區服務能力、降低服務成本,滿足更多小微文創企業或者個體創意工作者的創業需要。
二、開展價值體系研究,將文創園區發展納入城市文化品牌的整體戰略。文創園區除了具有聚集產業、形成產業勢能的經濟價值外,也具有為城市打造創新環境、促進城市更新、弘揚優秀文化的創新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等。建議從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創新園區認定標準,為科文創融合、商文旅融合、產城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共享辦公等園區的創新業態打開綠色通道,通過生機勃勃的文創園區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吸引全世界創意人群和企業。
三、著力打造產教城融合的文創園區示范項目。聯合海內外知名高校和企業,打造一個創新、創意、創業的園區與校區融合、園區與社區融合、國際與本地融合、線上與線下融合的開放型文創園區示范項目。參考昆士蘭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經驗,選擇有校區、園區與社區融合潛質的區域,與高校共建國際化的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培養全日制學生,作為園區發展的人才基礎。借助高校研究能力、人才培養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為園區引進國際大師和青年人才,開展前瞻性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究,圍繞園區重點發展方向出謀劃策。借助企業的市場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園區內開展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試點,通過共享高校研究資源,以較低成本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創新實驗。借助主管部門的資源調配能力,將文化活動、文化空間、文化消費融入園區,輻射周邊社區。在加強線下園區實體建設的同時,進行線上國際園區的設計建設和全球推廣計劃,并以此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一張世界名片。
(民進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