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梁朝暉[1]
香精香料是食品、化妝品及日用品等時尚消費品中的重要添加劑,也是時尚消費品產業高附加值的主要來源和核心競爭力,被稱為輕工業“味精”和時尚消費品“芯片”。香精香料產業的間接帶動效益巨大,據業內專家估計,涉及總銷售額超過20萬億元的相關產業群體。隨著國內新消費需求發展,以香精香料作為主要成分的化妝品、精油等時尚消費品備受關注,成為美麗健康產業的重要消費趨勢。然而,國內的香精香料行業卻面臨著市場份額被國外巨頭壟斷的局面,國外企業掌控核心制香技術,低價買入國內原料,制成香精之后再高價賣給國內的下游企業。上海的香精香料產業約占全國30%市場份額,但大部分都是貿易所得,真正產值都不到1%。分析背后成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核心制香技術受制于人。瑞士奇華頓、美國國際香精香料、瑞士芬美意和德國德之馨是目前香精香料行業的四巨頭,以其豐富的產品結構和完善的產業鏈,獲取毛利率高達40%-50%的市場收益。目前國內香精原料90%以上依賴進口,高端儀器和設備也基本是進口的。國外行業巨頭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香原料和香型的開發,掌握成熟高端的原料處理及后續加工技術。中國植物具有豐富多樣性,但國內的香料原料生產大部分集中在西部等落后地區,在原料優選品種、種植、收割等方面都落后于國際一流水平,在后續的加工合成方面,既欠缺高端設備,也缺少專業人才,如調香師等,這使得國內包括上海生產的都是低端香精。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夠。香精香料在2007年被歸類為食品添加劑,2009年國家食品安全法出臺后,對食品添加劑要求十分嚴格,2016年至2018年,國家環保部環評對食品添加劑進一步加大管控,造成許多企業停產關門,部分原本在上海的企業遷走,食品添加劑監管也由原來的衛生部門轉到了質檢部門。環保部門要求香精香料生產企業提供環評報告書,但香精香料生產相比制藥、造紙、化工等行業,對環境的影響小得多,同標準的環評報告書造成了企業不必要的負擔。民政部門則規定社會團體只能在上海開展工作,使上海的香精香料企業與其他地區企業成立的協會,協同發展受到了限制。此外,政策上還存在國內外企業被區別對待的情況。如,進口產品可以產品分裝,國內產品卻不允許等。
三、國內香精香料產業標準滯后。目前國內的2300多種食品添加劑,有國家標準的僅有656項,其中香精香料極少,香料的標準僅限于國家衛健委2020年發布的使用通則,僅針對香料生產許可證發放,過于簡單已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我國的食品添加劑工業是伴隨著食品工業發展起來的,歷史較短,產品標準滯后的情況普遍。相比之下,以美國為例,對于天然香料有一套健全的生物檢測手段、天然度指標等,而國內缺乏認證檢測機構、檢測標準和檢測手段。很多食品添加劑企業因無法執行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無法申領生產許可證。有些食品添加劑雖有國外標準,但照搬進來又不適合國情。有企業反映,他們購買了國外的高端設備,因缺乏檢測辨別手段,做出來的香精得不到國內市場認可。不僅是天然香料,在合成香料、日用香精等各領域,都缺乏相應的完整認證體系。
由此,建議:
一、打造高端研發人才“國家隊”,著力突破制香技術“卡脖子”。以提升上海潮流時尚生態鏈及消費產業戰略能級為目標,打造時尚科技創新策源地,推動國內資源要素與市場要素有機鏈接和循環。發揮高校及研究組織力量,組建時尚消費產業研究院,引進、培養尖端專業人才,充分集聚資源、整合要素,使香精香料的文化、技術和制造等融會貫通。比如,調動上?萍假Y源優勢,突破農民優選品種、種植、收割等技術壁壘,將技術端口與原材料端口整合,實現粗加工、深加工到精加工。建立香精香料企業集聚區,將中小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匯集起來,利用規模效應,通過技術手段提供共享實驗室、共享研發平臺等,通過產學研融合實現技術的互通互聯。
二、加大相關支持政策供給。對發放資質證照、行業監管、環評等方面放寬標準,設立行業負面清單,政策方面對國內外企業一視同仁。對社會團體在除上海以外地區發展放開限制,推動香精香料六次產業聯動發展。鼓勵香精香料產業的市場宣傳,發掘香文化、香歷史,通過建立香精香料博物館、與中醫相結合等方式,打造中國特色香精香料產業。
三、先行先試建立上海標準。目前,全球香料市場需求量在500萬噸左右。國際上有“食品香料工業國際組織(IOFI)”“國際日用工業協會(IFRA)”和美國“食品香料和萃取物制造者協會(FEMA)”“國際日用研究院(REFM)”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等機構。經FEMA審定后的安全食用香料已達到1800多種。上?梢钥紤]先行先試,參考“國際日用工業協會(IFRA)”標準和美國“食品香料和萃取物制造者協會(FEMA)”標準等,建立上海的香精香料運轉“白玉蘭標準”(因上海市市花是白玉蘭,同時白玉蘭也是一種香料,可作為上海時尚產業的形象代言和時尚消費風向標),成立相關機構,設立完整認證體系,提供完備的檢測手段和辨別標準。
四、培育新品種,促進我國天然香料資源優勢利用。天然香料對環境污染小、對人體安全性高,近年來備受市場青睞。同樣品質的香料產品,由于天然提取與化學合成的方式不同,使得前者售價是后者的十倍乃至百倍,各大公司都更關注從植(動)物中提取天然香料。上?梢岳米陨砜萍佳邪l優勢資源,與我國各地天然香料產區合作,比如,安徽的薄荷、留蘭香;云南的香葉、藍桉;四川、貴州的香桂;廣西的桂皮、八角、茴香;浙江的玳玳、柑橘等等。加強與這些優勢天然香料產地的合作,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大對植物品種的挖掘、選育和推廣,研發桂花、茉莉等彰顯中國特色的香味配方,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國潮”形象塑造促進產業升級。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香精香料數據庫,牢牢把握重要香原料和香精合成的“生命線”,塑造產業領域內的核心競爭力。
(民革市委供稿)
[1]王慧敏系市政協常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民革市委副主委,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梁朝暉系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