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上海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新生入學第一課
市政協委員,民進上海交通大學委員會主委,上海交通大學資產管理與實驗處副處長、教授范秀敏反映,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具有大量的紅色教育資源,根據《上海紅色文化地圖(2021版)》,上海有革命舊址195處,革命遺址83處,紀念設施101處。應把上海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引導學生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
建議:在高校新生入學第一課中融入上海海派文化紅色基因等內容。精選一些紅色文化題材書籍作為課后必讀物,如《從黨的誕生地出發:紅色基因在上!贰痘鸱N:尋找中國復興之路》《戰上!返。還可以選擇《上海紅色文化地圖(2021版)》中的線路組織學生開展紅色之旅,讓大學生既認識上海城市發展史,又能沉浸式地感悟紅色精神。
二、開展課程思政攻關,加大教師激勵力度
上海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社員,上海大學錢偉長學院副院長李穎潔反映,目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長效化機制尚不完善,在行政資源增能、高校資源傾斜、提振教師信心、加強正向引導等方面仍然存在局限,不利于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持續有效推進。
建議:一是形成課程思政建設長效機制。為高校提供更多的資金和社會性資源支持,同時各校適當將資源向課程思政建設傾斜。結合高校自身課程思政體系特點,建立更多課程思政攻關課題,以此為抓手持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二是建設多元評價體系,激發教師動力。教育部門組建課程思政專家評估團隊,建立評價標準體系。在教學成果獎中單獨設置課程思政獎項,調動思政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優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民革黨員,復旦大學第二附屬學校數學教研組長金穎;農工黨黨員,普陀區管弄新村小學教師潘杰反映,中小學的思政課堂可利用高校帶領下基礎教育集團中小學一體化的辦學優勢和模式,同時延用創智課堂的學習方式,通過項目化或者菜單式將學習延伸至家庭、科技館、博物館、實地場景等校外非正式學習環境中。
建議:一是用好用活各區紅色文化資源,培養年輕一代保護傳承城市文脈的意識。如開展“講講老建筑背后的故事”、“老居民口述建筑背后的歷史”等活動,增設一些老建筑作為青少年假期雛鷹假日小隊活動基地、社會主義教育基地。二是挖掘用好高校文化資源,打造特色紅色文化品牌。以楊浦為例,可利用復旦、同濟等高校集團化辦學優勢,打造“紅色文化學習路線”,如“復旦線路”:復旦大學博物館、復旦玖園名師大家舊居(陳望道、蘇步青、陳建功、談家楨、蔣學模、陸谷孫、張薰華、賈植芳等舊居),創設“楊浦歷史建筑古跡城市文脈巴士之旅”等品牌活動。三是樹立學習典范,弘揚抗疫精神。邀請抗疫優秀榜樣人物或身邊的抗疫志愿者到思政課堂中講授親身經歷,讓學生更鮮活直觀、觸動身心地感受抗疫故事,學習榜樣力量。
四、強化思政課中的中共黨史教育學習
徐匯區政協委員,徐匯區中心醫院感染科主任、老年科副主任席蓓莉;民建會員,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公共關系處處長潘晞晨反映,目前學校思政課程中沒有系統講解中共黨史,黨史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建議:一是將中共黨史作為重點教學內容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二是創新教育方法與手段。改變單一的“灌輸式”教法,將討論式、對話式、辯論式、演講式等教法引入課堂,運用話劇、戲曲、音樂、動畫等手段,使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邀請市、區委黨校老師們走進校園,為學生們上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在學校設立百米黨史長廊,打造“紅色櫥窗”。三是向中小學校派駐紅色教育“聯絡員”。仿效法院派駐校園法官,挑選各行各業的優秀黨員、紅色展館的講解員等作為紅色教育“聯絡員”,不定期向各學校學生提供黨史教育宣講。
(民革市委、民進市委、九三學社市委、徐匯區政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