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反映,上海市智慧健康驛站作為市政府實事項目于2019年開啟建設,至今已基本實現全市各街鎮全面覆蓋。但目前,驛站項目如何規范運行、提高服務利用率、提高知曉度仍處于探索階段,與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家門口的健康自我管理服務還有一定距離。
通過調研發現,驛站尤其是國民體質測試部分整體服務利用率較低。驛站測試設備的運行情況方面,從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全市219家驛站的基本體征自檢自測設備平均正常運行率為51.68%,國民體質自檢自測設備平均正常運行率為43.27%,健康自評設備平均正常運行率為39.09%。體質測試的服務利用方面,全市219家驛站體質測試服務利用合計9433人次,僅占全市驛站服務利用總人次的5.8%,且服務對象主要局限于中老年人群(55-69歲)。
經分析,影響驛站服務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在于:
一是宣傳力度不夠,居民知曉度不高。少數驛站無人引導、無明顯指示牌、選址不合理等,導致居民知曉率不高。另外,居民對于驛站中血壓、血糖等健康體征測試的需求和興趣更高,而對體質測試認知不足。
二是測試后的延伸服務不足。智慧健康驛站只是形成了體育和衛生物理空間的融合,沒有實現真正的融合,欠缺將健康體征數據和體質數據整合后提供防治慢病的運動處方及科學健康指導服務,未形成一個有監測、有評估、有指導、有干預的閉環健康管理模式。
三是設備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國民體質自檢自測設備須有身份證或醫?ú拍苁褂,且自檢自測用時較長,部分項目對老年人來說可能存在一定的運動風險。系統要求居民必須做完所有體質檢測項目才能將數據上傳至健康云客戶端,進而提供完整的報告。體質檢測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體力,阻礙了部分居民完成全部測試。
四是驛站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有待提升。驛站工作人員的儀器設備熟練操作能力、測試流程規范掌握能力、體質監測指標解讀能力、科學健身指導能力、讓居民參與測試的引導能力不足。
為此,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建議驛站管理方、運營方、工作人員等在目前已有宣傳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主動宣傳力度,改進引導標識,豐富宣傳內容特別是體育與健康相結合的知識,采用適合不同驛站主要服務人群的精準宣傳方式,提高智慧健康驛站的影響力和知曉度。
二、深化體醫融合。一是整合資源。整合社區衛生中心、體育協會或街鎮各類體育資源,共享給智慧健康驛站開展各類健康科普講座、運動技能課程、慢病運動干預訓練營等活動。驛站可聯合所在區體質監測中心,每月舉辦一次科學健身指導現場咨詢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驛站每月開展一次專家“坐診”或不定期體醫聯合“坐診”,讓居民近距離獲得更專業權威的指導。二是運營模式多元化。有條件的驛站可引入體育類或健康管理類第三方運營,充分發揮第三方整合體育、醫療資源的優勢及運營管理經驗,提質增效。三是推進智慧健康驛站和體質監測站在數據和功能上形成互認互通。整合體質監測站和智慧健康驛站部分功能,相關數據同步傳入市體質測試數據管理系統,可以納入每年全民健身指數統計的數據源。
三、提高驛站運行服務水平。一是完善質控標準。建議市質控中心進一步完善市級質控標準,加強運行質控。各區衛健委、體育局共同組成區級質控中心,通過后臺數據采集、定期督查、飛行檢查、月度簡報等方式進行質控。各驛站根據自身情況,在市級質控標準的基礎上,補充完善具體內容。市體科所在市體質監測指導中心,可利用網絡平臺加強對各區驛站國民體質自檢自測服務情況的后臺分析與監控,及時提醒、指導各區提升驛站的運行質量。二是優化國民體質監測的自檢自測功能。國民體質監測測試使用方式優化為輸入身份證號碼即可使用;優化體質測試報告制度,多項測試在規定期限內不同時間段完成,也能獲得健康報告和科學健身指導建議。三是通過大數據分析,提高驛站精準服務的水平。每年對全部驛站的使用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對不同類型驛站的主要服務人群特點、使用時間段、該驛站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等數據進行量化分析,提供給管理方、運營方和質控方,為該驛站的精準管理、精準服務提供參考依據。通過市民健康檔案,精準推送個性化的健康科普知識。四是完善保障和運營機制。街鎮和運營管理方共同在環境衛生、運營保障、運營模式、運營特色等方面進行完善和探索,規范管理,建立市民健康檔案。在經費保障方面,由街鎮主體加強落實。
四、完善考核機制,提升工作人員隊伍素質。建立一套全程服務的標準化操作流程,市質控中心每年定期進行崗位培訓、交流、抽查,適時建立數據質量評估機制,與驛站年度評優、工作人員績效、運營方招投標掛鉤,以此倒逼工作人員提升規范服務水平和專業水平。同時,鼓勵每個驛站配備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和1名社區醫生。
(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供稿)